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健版 > 心灵空间 > 抑郁症 > 情绪与健康
编号:53491
《北京奏鸣曲》:一座城市的情绪写意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3年8月31日 中国妇女报 2023.08.31
    

    北京的魔力就在于它包含无限的可能性,关于北京的艺术创作同样如此。追梦人是否能通往鲜花盛开的未来?这是以北京故事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反复探求的问题,而《北京奏鸣曲》无疑以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试验,驶向了异乡人的心灵深处。

    ■ 范语晨

    一个挂满衣服的简易衣架,8个仅身着打底衣物、行色匆匆穿梭在舞台上的年轻男女,这是芭蕾舞剧《北京奏鸣曲》的开场。这部作品由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、知名舞蹈家王媛媛执导,青年编导秦子乾编舞,用舞蹈的形式讲述人们在北京追求梦想的故事。

    舞台上没有任何与北京有关的标志性文化元素,纵使对现代舞的抽象性做足了心理准备的观众也不禁疑惑,《北京奏鸣曲》与北京的关联体现在何处,创作者又打算如何讲述北京呢?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带着疑惑看下去,只见,舞台上的8位演员陆续穿上了不同色彩的外套,开始两两起舞。他们的舞姿与动作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和谐优美,而是充满了焦躁、冲击与抗衡的意味。似乎,这些年轻人从穿上外衣的那一刻起,就从原始的自我瞬间变成了承担角色的社会人,开启了忙碌琐碎的一天,也开始了与其他个体的交集纠葛。

    此时,作为“北漂”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台上的舞蹈与北京的关联性:他们在用肢体表达一种属于北京,也独属于每个人的情绪。正如编舞秦子乾讲述创作思路时所说,“我们一开始也把目光聚焦在北京的历史、标志性建筑等大家更耳熟能详的主题上,但后来发现北京最有趣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北京。”

    的确,80分钟的演出里,没有台词,没有明确的情节,没有写实的造景,抽象与朦胧之中,唯有人的情绪始终在场,始终强烈,通过一些熟悉的生活片段将观众带入其中,用各自的感受描画心中的北京:杂乱的衣架仿佛代表着合租的小屋,多人群舞的设计似乎是早晚高峰的拥挤与奔波,不时喷出的蒸汽与变幻的光柱让人想到车水马龙的街道,而窗框与一副桌椅则勾勒出了职场加班的图景……8个年轻人在北京的不同空间中穿梭着,寻找着,烦恼着,渴望着。而他们彼此肢体语言的连接、相融或拒斥,演化出了人际关系的多种样态——朋友,陌生人,同事或是爱侣,相聚、相伴或是别离,都是我们异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学反应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情绪的流淌可以有一千种理解,而独特的舞台装置却有如点睛之笔,唤起了无数“北漂”的极强共鸣。舞剧中最别出心裁的装置莫过于能够升降的中空天花板,它不时在群舞时缓缓下降,令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与紧张。舞者一面焦灼地望向天花板,一面展现出更富于力量感的肢体动作,似乎要不服输地顶起这片天;而中空的方块又让他们心生好奇与向往,想要踩着梯子伸出头去,探索天花板外面的晴空。而就在他们奋力起舞的时刻,天花板突然倾斜角度,面向观众,转化为一块巨大的屏幕,放映出北京城里的林林总总:忽而是地铁里匆匆的人群,忽而是带着露珠的草叶与绽放的花朵……压力与快慰之间,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,钟摆的声音若隐若现,贯穿舞剧之中,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浮沉变幻,时间总在以同样的速率流逝着,前行着,永不后退。

    这些对北京生活场景碎片化与意识流式的呈现,不禁让我想起社会学家严飞在新著《悬浮:异乡人的都市生活》中的一句话:“对那些在城市中漂泊无根的外来者来说,城市只是一幅由小世界组成的画,他们像马赛克瓷片一样彼此接触却无法渗透。”《北京奏鸣曲》不去定义与描绘北京,却恰恰准确地捕捉到了异乡人心中马赛克画一般的都市生存感受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除了夺人眼球的装置之外,音乐语言的运用绝对称得上《北京奏鸣曲》的另一大惊喜。如果说天花板的升降将舞剧的情绪饱和度推向了高潮,那么古典音乐的加入则将观众引向了最深刻的心灵共振。与抽象、简约的表达方式相吻合,这部舞剧的主要配乐是现代气息浓厚的电音,因此古典乐的出现就显得尤为惊喜。在一段群舞结束、天花板再次升起时,穿着红色西装的女演员留在舞台上。德彪西的《月光》如水般缓缓流出,与她的翩翩独舞相伴随。此刻,你眼前的仿佛不再是前卫的现代舞,而是和谐、优美的古典芭蕾世界。舞姿与音乐韵律完美融合,少了几分急促,多了些许舒展与沉静,就像是喧嚣散去的深夜,在皎洁月光中独自思忖、叩问内心的你我。

    如此,古典乐的奏响不仅让观众从混杂的城市写意中暂时抽身,走向内心深处的波澜,也从艺术形式上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惊喜碰撞。抽象含混的现代表达中,同样可以蕴含深层的规整与庄严,这或许也是舞剧命名为《北京奏鸣曲》的原因之一。整个演出过程中,古典音乐共出现了四次,以德彪西的《月光》开启,到德国新古典主义钢琴家奥斯卡·舒斯特那首如水晶般剔透的《辛西娅》,再到充满了救赎意味的巴赫小提琴曲,最终,在鲜花开满舞台的结尾时刻,舒伯特的小夜曲响起,给了这个千人千面的北京故事一个静谧浪漫又有淡淡忧伤的终章。

    而在伴着小夜曲的舞剧尾声中,创作者依旧没有给异乡人的北京生活一个明朗的答案:再次褪下外套的女舞者侧卧在舞台中央,另外7位舞者陆续在她的身旁摆满了绚丽的鲜花,并洒下白色的珍珠。此时,侧卧的舞者开始挣扎着起身,想要站起来。整场舞剧就结束在这里,生活的挣扎与欲望依旧在绵延,唯美与希望也铺展在眼前,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测与想象空间。

    北京的魔力就在于它包含无限的可能性,关于北京的艺术创作同样如此。身处都市的追梦人能否通往鲜花盛开的未来?这是以北京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反复探求的问题,而《北京奏鸣曲》无疑以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试验,驶向了异乡人的心灵深处。舞剧落幕,这座城的故事仍在更新迭变,从未停歇……, 百拇医药